当前位置:找法网>南充律师>顺庆区律师>蒲元钢律师 > 亲办案例

虚假按揭伪装行为无效,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银行

作者:蒲元钢 来源:找法网 更新日期:2020-05-11 14:55 浏览量:493

名义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虚假按揭合同虽无效,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贷款银行,仍应按借款合同约定承担责任。

标签:房屋买卖|按揭房|借款合同|虚假按揭|虚伪意思表示

案情简介:2014年,为套取贷款,开发公司与金某协商,通过“假按揭”方式向银行贷款,资金由开发公司实际支配使用,贷款亦由其通过金某还款账户分期偿还。为此,开发公司与金某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,再以购房贷款名义,由金某作为借款人,开发公司为保证人,与银行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,套得了银行贷款。后开发公司破产,未能按期还款,银行起诉。

法院认为:《民法总则》第146条规定的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进行通谋,对外作出虚假意思表示,并以此而实施的法律行为。《合同法》上的“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”行为通常表现为脱法行为、通谋虚伪行为和兼具二者的混合行为。“恶意串通,损害国家、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”行为中的恶意串通,不仅包括虚伪表示,而且还包括双方通谋而为与效果意思相同的表示,且以侵害国家、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为无效的必须要件。就本案“假按揭”中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通谋虚伪行为而言,虽然在主体要件方面适格,但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并无真实购房意愿,实为双方为套取银行资金而为之,系双方虚伪故意,通谋实施,属于《民法总则》第146条条第1款规定的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”,因意思表示要件为无效要件,故案涉商品房买卖合同依法应认定为无效。案涉购房合同与借款合同,从内容来看虽密不可分,但两份合同之间并非主从合同关系,两份合同均存在独立意思表示,而为相对独立的法律关系,故购房合同无效并不必然导致借款合同无效,还应分析银行在贷款发放中的主观意图,是否系善意第三人。民法中“善意”系指不知道伪装行为,对“善意”认定以法律推定为主要方式。本案中,开发商和名义购房人均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将“假按揭”情况已告知银行,或银行已知道或应当知道“假按揭”情况,在此情形下,银行应被推定为善意第三人。故而开发商与名义购房人伪装行为无效,不能对抗名义购房人与银行之间签订借款合同效力。判决金某偿还银行贷款,开发公司承担担保责任。

实务要点:名义购房人与开发商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购房合同应认定无效,但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贷款银行,仍应按借款合同约定承担责任。

在线咨询蒲元钢律师

律师综合信息

  • 用户推荐热度: 5.0

  • 累计帮助用户量:3092

  • 好评:138

咨询电话:13890836288
找法网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,关注律师微信